2023年4月20日下午,应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医学神经科学系宋学军教授邀请,著名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先生做客第315期南科大讲堂暨第二期大沙河脑科学论坛,畅谈对于人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思考。来自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系、物理系等多个系科九十余名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杨雄里教授讲述了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他本人对于人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思考和“再”思考。在概述历史上各位先贤对人工智能这一命题的定义和观点后,杨先生聚焦日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脑智能的关联,并表达了他本人对此问题的不断认识和转变。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社会不可避免,而关于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的问题值得反复的思索。杨雄里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是否一定要模拟人脑智能?这一点应根据人工智能的用途来决定。对于个人而言,他曾经认为,人类的智能是至高无上的,但目前,他倾向于为自己的这一观点打上问号。在演化的过程中,人脑的运作方式可能是很经济的方式,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演化和自然选择与科学家的“高明”谁更胜一筹?杨先生坦言,对于这些问题他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他鼓励大家对这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新。杨先生的演讲极大地感染了在场师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严谨的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毅力。
杨先生演讲之后,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即大沙河脑科学论坛,由宋学军和郭红卫主持。杨先生与论坛嘉宾宋学军、郭红卫、叶涛、张嘉漪(复旦大学脑研究院)、刘东、陈放怡、程龙珍、王子龙、田瑞琳以及所有与会师生聚焦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始了热烈、激烈的讨论。
“意识”究竟是从哪些动物开始有的?哪些动物可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或者更高层面,哪些动物是有智能的?植物是否可能有所谓意识?等等。对此,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杨先生提出了关于意识和智能的定义问题。定义的不同使得部分人认为只有灵长类具有这些能力,而部分西方人认为宠物猫狗也具有这些能力。杨先生也指出了对此类问题研究中的自我指涉性。他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以人类的大脑无法认识关于大脑的全部奥秘,但科学研究可以不断的逼近对大脑奥秘的绝对证明。
目前的人工智能与人脑智能的运作方式具有很大差别,先进的人工智能也并非是一味的对人脑智能进行模拟。对于人工智能运作方法的了解能够启发神经科学中的一些研究。
在演化中,智能是否是一种最佳的普遍的选择?对演化而言何为最佳?演化不能保证其结果是最佳的,而且生物体不可能使自身各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最佳状态。杨先生进一步指出,如果人工智能以某种形式使其各个方面都达到最佳化,那么其水平远远超过人类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杨先生与论坛嘉宾教师的精彩讨论为在场的学生们提供了启发,学生们踊跃提问,结合自身学习的专业领域,带来很多新奇,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模拟人类视觉以实现自动驾驶的方式是否可行?对大脑中单个细胞的研究不能反映大脑整体的运作方式,那么目前什么是合适的研究手段?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由人类创造的全新生命?等等问题。杨先生对这些问题都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肯定,有修正,也坦诚地表示自己对很多问题并不知道答案,并反复鼓励学生们思考此类重大问题。
有学生提问,神经科学未来的研究和突破的方向何在?杨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神经科学的未来发展和突破,应当是对大脑高级复杂功能,特别是对人类意识、思维和语言等特有的高级功能的研究。南科大宋学军教授的研究团队刚刚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有关意识复苏机制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重大,足以引起学界的重视、讨论和争议。杨先生形容,如果把对人脑高级复杂功能的研究比作为一个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人类现在所发现的只是新大陆边上的那些星星点点的岛屿,而真正的新大陆尚未被探索。
杨先生的南科大讲堂和大沙河论坛活动全程持续两个多小时。学术活动结束时,杨先生与与会的部分师生合影纪念。
供稿:朱子涵
摄影:徐源榕